close
陳式太極拳各家掩手肱捶之研究比較(十)
指導 李章智 研究生嚴介廷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1/10

六.問題提出
1. 明明是出「拳」,何以稱「捶」?
答:(1).古時人們認為「錘」較之「拳」力量為大、堅硬,故而取此名「捶」以表現其力量;(2).此掩手肱捶雖是以拳為主、然而實際要求卻是前打拳、後打肘,以捶為名以期達到全身皆是捶之要求。
2. 何以練習掩手肱捶時上半身出拳不順?
答:常見出拳不順之原因(1).肩臂處旋轉力量不易銜接;(2).腰部旋轉不足或超過,未達到出拳時腰部以上正面朝前;(3).右肘、右拳與目標未成一直線(出拳前後皆如此);(4)未達到前打拳後打肘之力量平衡。
3. 何以部份於大陸學習之陳式太極拳者,其掩手肱捶擊出之目標非正前方,而是打斜的方向?
答:可能原因如下:
(1).如前所述,在大陸北京方面之陳式太極拳多是陳發科所傳,其要求之特點為身具五弓,鬆、活、彈、抖,在此前提下,配合”開、合”及圓襠之動作,以斜向之出拳方式較易表現其要求,故可見顧留馨、馮志強、李德印等於北京所推廣者皆以此為主;
(2).各人體會之不同,故所傳下之出拳方式就是如此;
(3).在推廣後受其它太極拳之影響,故拳架較之陳家溝老一輩之表現較為鬆柔,出拳也就成為打斜的方向。

4. 為何練習一段時間後手肘感到不舒服?
答:手肘感到不舒服往往是因為手肘不夠強壯,無法承受出拳之負荷,而何種情況下手肘無法承受負荷?如下:(1).出拳姿勢或動作錯誤,這是最常見的,當手肘、拳頭、目標物未成一直線,出拳時手肘則有多餘的位移,為達到擊中目標的要求,往往造成手肘多餘的轉動與負荷,練習次數增加時當然容易造成肘部傷害;(2).出拳時力量盡出,但手肘肌腱卻不夠強壯,每次的練習如出拳力量過大,容易使手肘肌腱的拉伸壓縮次數變得頻繁,如果手肘肌腱不夠強壯,練習量過大時亦有可能造成傷害;(3).其他,包括天生手肘彎曲過大(扁擔手)或手臂強壯的肌肉造成肌肉緊繃,不夠鬆柔,都容易使出拳的動作變形,雖定勢可能正確,但行進間因先天的多餘動作而發生錯誤,進而造成傷害,以上都是可能發生的情況。重點是正確的練習,適量的練習,由慢至快,外在姿勢動作達到要求後進而達到內在要求與實際應用等。
5. 鑽拳形式的掩手肱捶與其他武術的直拳在動作上非常相近,但有何決定性的不同處?
答:在其他武術中常見的出拳方式(抝步拳)中,接近掩手肱捶者大多為北派(長拳)系列之風格,其決定性不同有下:
i) 掩手肱捶要求前打拳、後打肘,這是其他派別少見的;
ii) 長拳系列之出拳常要求三尖相照,拳打一線,故會全身伸展,出拳時肩部自然伸前,腰胯則亦因此轉得較多;但掩手肱捶則要求立身中正,並不要求打擊長距離,故只做到腰胯、腿肩皆正,重點放在纏絲螺旋;
iii) 內在要求上長拳系列多以勁道及身、拳放長,意念亦如是,故多表現出長勁;而掩手肱捶則以纏絲為要求,意念、表現皆如此,故所見其外形為纏絲勁,為螺旋形式。

6. 練習時常見姿勢不正確,該如何改進?
答:正確的多練習;大多有心者只知道該多練習,卻不知正確的要求,故常有練習錯誤且過量的情況;學習時當有老師在旁正確指導,自我練習時則需遵照老師之要求,最好在照著鏡子的情況下自我要求,先定姿、再動作,以期達到訓練的效果。
七.結論
太極拳,可勘稱是中國武術的代表之一,其中融合了哲學思考、做人處事、及身處宇宙與大自然相處之道理,並也體現了武術與身體的和諧,大多人以注重其中之鬆柔,強調柔性態度與表現,但掩手肱捶卻表現出獨特的剛強部份,這也是獨具掩手肱捶的陳式太極拳常被形容成棉裡針之原因;有陰有陽謂之太極,剛柔相互配合才可勘稱妙手,在陳式太極拳的訓練中,可知掩手肱捶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在練習上外在動作的確實達到、細節要求,進而要求內部的導引、思考,內外相輔相成後再表現於外,發揮其景致,在練習中體會自身的變化,筋骨肌肉的旋轉,再而內氣內丹的運行,在正確的教導與訓練下,持之以恆才是進步的捷徑;在此針對掩手肱捶其動作、內外要求、應用、及與其他武術的比較做一分析與討論,期冀可以此讓更多人對太極拳能有更多的瞭解,而不落入武俠小說的神話誤解中,更能藉此體會中國武術、文化、藝術、哲學之美,並將其中國文化的珍寶發揚光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h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