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式太極拳各家掩手肱捶之研究比較(七)
指導 李章智 研究生嚴介廷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1/10
五.動作架構、動作分析
1. 預備動作
大致上要求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沉肩墜肘、涵胸拔背、鬆腰垂臀、尾閭中正、圓襠收尾閭、安適沉穩、虛實分明,在太極拳的要求中,這些似乎是各家太極拳所共同要求的部份,儘管如此,卻有可能因為各個門派的重點或各個老師的體會不同,進而造成對這些動作上的定義不同,最明顯的例子如陳式太極拳與楊式太極拳上的要求,一個要求的是螺旋纏絲,一個講究周身放鬆,因此在動作表現上就顯得剛實與鬆柔的不同。
2. 正式動作
掩手肱拳的動作吾人大致上將它分為三類:鑽拳、拋拳、合拳。
i) 鑽拳:主要動作上看起來如拳擊中之直拳,見附註一,參考文獻十四『拳擊入門』之節錄詳文,在此從中節選左右直拳之圖片;而在陳式太極拳方面則可由參考文獻九『陳氏太極拳入門總解』、參考文獻十二『陳氏太極拳圖說(一)』、參考文獻十五『陳式太極拳解密』及附註二,何佳修先生的文章『從掩手捶談發勁』中瞭解細部的動作要求。
右撇子之右直拳 左撇子之左直拳
李章仁之掩手肱捶

由圖片與附錄一、二之文章可看出拳擊之直拳與掩手肱捶的動作非常相似,決定性的差異在於以下幾個局部動作:
(1).出拳的另一手臂:明顯的拳擊之另一手臂會於前方防守,想來是因為拳擊比賽主要以一對一為原則,所以需要防守與攻擊所見之對手,即前方;而在掩手肱捶之要求以前打右拳、後打左肘,應是為練習敵方不只一人之模擬,一方面練習前擊對手,另一方面可練習應付後方抱來或接近之敵人。
(2).腳跟處:拳擊與掩手肱捶皆要求以螺旋方式出拳,並運用全身自腳經由腰部旋轉以至手部擊出,以其達到最大打擊威力中,但拳擊卻是提腳跟,而掩手肱捶卻是要求腳跟貼地,在此我以參方面分析,一是實戰的發展帶來之影響,由於拳擊算是自對打比賽中進化其模式,所以在攻擊上自然也要求反應的靈活度,所以以後腳跟提起的狀況下,在腳步的移動與變化上也更為靈活自由;二是發力方式之不同,以身體何部位為中心;在一般上半身伸展運動的兩種形式:兩手同時伸展與相對伸展,以掩手肱捶鑽拳與拋拳為例,上半身是相對伸展,即是出右拳、收左拳,腰部轉動造成左右相對扭動而一前一後,即前打拳、後打肘,拳擊亦是如此,但配合下半身就有所不同了,明顯的這裏的出拳要求是自腳跟發起,經腳踝、膝蓋、胯、腰、肩、肘、腕、乃至於手關節,旋轉是一層加一層,用的多的是身體的自然旋轉扭力;但拳擊則是以腰帶動,旋腰的同時亦是腰轉,經肩、肘、腕達手關節,但下半身腳跟外旋,所以造成另一股身體平衡之扭力,其所帶來的則是更多的腳部前蹬之衝擊力,這最大的好處是容易感覺力量的發揮及移動上的靈敏,步伐上也就較為的小,卻也容易多依賴此種方式而忽略身體其它部位的發力訓練,不易做到中國武術中全身皆是拳的境界;三是關於中國武術所要求的氣與天人合一之體會,中國武術常強調氣的運行,即使是武術練習與對打中亦是如此,在腳跟貼地的情況下可以刺激自腳底氣的運行,並可藉此以大地之氣引入體內,或是藉大地之力以擊出拳,這種情況並不限於陳式太極拳之掩手肱捶,在其他中國武術之抝步拳,甚至是流傳至日本再由日本人予以改進之空手道『直突』亦保留此風格。
以鑽拳形式的掩手肱捶名家,主要是學自早期陳家溝風格之陳式太級拳,有杜毓澤、及其弟子及學生王嘉祥、李章仁等,大陸方面則有陳績甫、陳正雷、王西安及四十二式太極拳之名家李德印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h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