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式太極拳各家掩手肱捶之研究比較(八)
指導 李章智 研究生嚴介廷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1/10

ii) 拋拳:可詳見文獻節錄中參考文獻十、十一,馮志強與顧留馨的招式動作詳述;由文章內容可知其出拳時拳頭依然是以腰帶動,力發自腳跟而上,較不同的是當力量傳遞至手臂時,將手臂的肌肉與關節放得更鬆,導致螺旋的力量亦因此擴散及手臂、手腕至拳頭,造成逆纏出拳時,手腕、拳頭向外擊出時,頗有拳頭上拋之意,實則為因纏絲所帶動而起,在出拳要求上依然是力由根發,主宰於腰,定姿同鑽拳形式之掩手肱拳,前打拳、後打肘,並特別強調自腰部放鬆,並延及全身四梢之鬆活彈抖的表現與勁道;在中國的其它拳術中,例如通臂拳、孫臏拳等,亦有類似之表現。以拋拳形式表現掩手肱拳之陳太名家,主要有顧留馨、馮志強、陳小旺等,且目前亦是大陸方面的表現主流之一。在此也發現掩手肱拳以拋拳形式表現的名家,皆是自陳公發科處所習得之陳式太極拳;考慮到當時的環境與風氣,猜得出陳公發科當時不僅是打響了陳氏太級拳的名聲,其在北京大大推廣陳氏太級拳,進而發展至全中國大陸,其影響可謂深遠啊!
陳發科之掩手肱拳(右側面)
陳發科之掩手肱拳(左側面)
iii) 合拳:吾人稱之為合拳,主要係因其掩手肱拳之出拳方式為左右合併,左掌右拳併在一起,詳細動作可見文獻節錄一、二、三、六、七、八,可看出掩手肱拳以合拳形式表現的大致為新架系統,在王海洲於參考文獻三中所提到,為「坡上」拳(單手出拳之老架系統則稱「坡下」拳)。在陳家溝方面,動作上如上一段所提及,力自腳跟而起,由腰部控制,力量傳遞至右拳時以配合右腳以逆纏擊出,左手則以輔助,不需旋轉,配合右拳一併將右拳送出,力量以兩手之力相合而出;由文獻中可看出自陳鑫、陳子明、而至今日之陳立清、范春雷,其套路上、動作要求上並無太大變化,有完整的保留,可謂是一脈相承啊;而趙堡鎮之太極拳,自杜元化以來至王海洲、趙增福、張隨勝,動作上亦是改變不大,傳承完整,比較起陳家溝之動作,雖有些微不同(杜元化、王海洲、趙增福皆以右拳擊左手掌心),但大體上要旨與姿勢皆相近;而其中較特別的應是王鶴林的掩手肱拳吧,因其雖是自陳發科處學得陳氏太極拳,卻是以合拳之形式出拳,故此可大略推想兩種可能:1.陳發科早期亦傳授新架;2.王鶴林自他人處或陳鑫太極拳圖說中習得或是改為此合拳形式之掩手肱拳;當然此亦只是推想,詳細情形當待有心人加以考證。

于化龍之橫拳

參考其它方面之古老武術,當屬心意拳中之橫拳及少林寺武術之洪拳(紅拳)不論在招式名稱發音上或動作上,皆非常接近;發音上古時或有各地方言的不同造成不同招式名字,如洪拳、掩手紅拳、掩手肱拳、橫拳皆甚為接近,故有可能是音誤之別名,再看動作,心意六合拳中之橫拳一式,在定姿上與合拳形式之掩手肱拳幾近相同,考慮地緣上皆位於河南,且相距亦不算遠,想來無論是貿易上、遷居上、安全上,必有唇亡齒寒之感,在武術交流上也是一定有的,又心意六合拳多為回族所習,而陳鑫亦對心意拳有所研究,其所著之三三拳譜就是證明,可知古時漢回之間的相處交流是一定有的,此等歷史雖已不易考據,但相信以上述名稱上與動作上的相似看來,在古時此兩種拳法當有所關連。

寶顯庭之頭拳


比起其它種類的太極拳,明顯的陳式太極拳的掩手肱捶較著重纏絲,即螺旋的表現,也因此出拳時看來也較為快速、有勁道,練習起來也就相對的具有較多的體能消耗,或許這就是大多數人認為陳式太極拳較適合年輕人學習之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h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