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毓澤宗師與李章仁老師(何佳修著1992)
杜師毓澤字濟民,原籍河南省博愛縣,清末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丁酉(民國前十五年)九月三日生。毓師之父為光緒中試甲辰恩科第十一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留日求學,曾任河南民政廳長,後經商任中原公司董事長,為人廉潔方正,守正不阿,政風清簡,口碑載道。)
毓師生而聰穎,世代書香,文武皆備,頭角崢嶸,十四年於同濟大學機械系畢業,擔任工程師,服務於華北工程界,對日抗戰參與各地要塞安裝砲械,幾遭不測,險象環生,能安然度過皆因武學功厚,三十三年榮升為兵工署四十四兵工廠工務處長,在此建立多項功蹟,四十六年調升為副廠長,五十三年離職,其間忠誠勤敏、廉潔方正,有其公之風範,並建立卓著勳業。
毓師退休後仍老而彌堅,好學不倦,六十二年與周芳世博士聯合翻譯「德國精密機械精選」,嘉惠學子,甘棠永蔭,造福後世,其一生可為模範。 )
河南省博愛縣距陳家溝僅四十餘里,故毓師得以學習陳氏武學,毓師尊翁友梅公諱嚴,於河南德高望重,十六世宗師鑫公(品三),清貢生,慕友梅公義高德長,遂訂交焉。品三公將其歷時十二年所著之「太極拳圖說」,請友梅公付梓,序於文前,有云:『動靜交相養,陰陽得其平。』於開封府印兩仟冊分贈友好。毓師於十八歲時,其公延請十六世大宗師延熙公於杜府中,命毓師執弟子禮,習陳氏太極拳。延熙公為長興公之孫,為耕耘公之次子,好武學並精醫理,光緒二十五年袁世凱巡撫山東,見其父親之碑銘,知耕耘走鏢於魯一帶數十年,有德於魯,魯人立碑歌頌,乃遣人禮聘延熙公授其子孫,適時正值義和團之亂,魯因軍備武藝高強,亂民不敢侵擾。熙公於魯津先後六年,以母老辭歸,行醫於里。
熙公授老架為少重招之架,毓師得其親傳而深得其藝。熙公功深,武學造詣特高,授老架勢低極開展而寓緊湊。後又從熙公之族姪名標公習新架中三套小架,此拳為十四世宗師有本公據長拳老架、砲捶、及生平數十年心得精華,融匯貫通,自成一脈而聞名於世。毓師深諳多種太極練法、用法,但不以教拳為業,故弟子甚少,因直接傳承於十六世延熙公,故也直接傳承為十七世宗師之責任。是故此精妙之拳法若未能下傳,實為憾事,恐有失傳,於是七十歲後使有傳授,其以師生關係習得者,多達百人,然僅教授老架,而砲捶、二小架皆未傳授。正式列於門牆者,迨六十五年孟秋,時年八十高齡,收王嘉祥師,後又收涂宗仁君、李後成君、曹德鄰君等三人,其子弟各後繼有人。毓師常公餘之暇,勤練太極不輟,復精研砲捶、二小架,藉以鍛練身心,以保國粹。毓師曾任太極拳協會理事長,後聘為顧問,但為人謙虛為懷,處世嚴謹,寬恕待人,謙宏度大,執守中正,起居儉約廉節,粗食布衣,樂天知命,真晏如也。
)
李章仁老師 自小學拳,之前由其父親傳授擒拿(家學)、摔跤、南拳等,而為更進一步習拳深造,便於七十五年進入文化大學國術組就讀;而同年為研究陳式太極,更已在成功大學榕園向王嘉祥老師學習。其後於七十七年於擔任國術社之社長時,延請陳氏太極拳第十七世宗師-杜毓澤老師,到校演講。遂因此緣,得向杜毓澤老師學習陳式太極拳,因其年老不便上山演講,杜師便囑李老師往其住所習拳,故此常常與其討論內功心法、太極四套捶、老架、砲捶、忽雷架等之練法心得。相談甚歡,從而習之相繼一年,得其親傳,此因緣妙哉。因此,亦使得李老師李老師對於陳氏太極拳在拳理、拳架上,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和進步。
就這樣,在寒暑假,回台南成功大學向王嘉祥老師學習和討論陳式太極拳,而王嘉祥老師亦常令徒弟做各種套路(如老架、砲捶、二小架等)的示範和演練,給其師觀看。有時亦向王老師示範杜老師就某些招式的看法和動作的改變。
而在台北就學時,李老師一有空就向杜毓澤老師請益和研習,有時和杜老師討論大陸的陳式太極(如大四套拳),或者杜老師對四川陳子明拳架的看法,以及陳氏太極拳的一些內功心法。如此南北的學習,王老師的拳架、拳理,代表著杜師早期的拳架和拳理,以及王老師的體會。而杜老師所傳者正是杜師自己後期的心得。李老師很幸運的就這樣學會了頭套十三勢、二套砲捶、二小架(忽雷架)、陳鑫新架、四川陳子明架等套路。
在此期間亦曾觀看其他的陳式太極拳,不論是台灣或是大陸的。李老師深覺杜老師此支派的拳架的風格,最有古樸之風,故深入研習,也參研其他支派的陳式太極拳學習,做深層的比較,以期從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以發揚杜老師此支派的太極拳。在這段期間,因杜老師年高未再收徒,遂沒有拜杜老師為師父,殊為憾事,亦未拜王老師為師父入其門下。其與杜師習拳雖只短短一年多而已,但杜師每見李老師獨自前去求教,便要其打拳架給予觀看,不論南拳、少林、形意等,都有興趣觀看、欣賞,每次多有指點,並常告誡李老師:「太極拳理,權字而已。」後又以練功心法授予李老師,時雖年已九十一高壽,行動不便,仍坐著示範動作,教學時之用心認真,令人欽佩。昔日李老師與同輩前去求教,只叫其徒孫黃翔君指導前去之同輩,獨李老師是杜老師在旁指導,並要求李老師將其所教授之老架、砲捶、二小架演練給他觀看,而杜師亦不厭其煩的,對李老師之招式、勁道加以糾正、改進。
武學本是深奧,在中國是文化中之瑰寶,非但只有技術層面,更是一門運動哲學,動態藝術。在國術組時受到多位名師之指導,受益良多,奠立了現今李老師自己的武術風格。七十九年大學四年級時,先收同校同學為學生,畢業後又到東吳大學華漢國術社指導學生,相繼有清大、成大、師大等學生,陸續從其而習之,學生並持續增加。
對於陳家太極拳之練法、用法,具有獨特之心得,以實用為主體,李老師發現太極發展漸失其攻防實用,故鑽研其內功心法及實用性為主。把纏絲勁及抖勁以內功發出,威力強大,研究五種太極內功,多重抖勁發勁,創乾坤歸元功。再以用法摔、打、拿、踢、點各手法、身法、步法、心法,擴大加強,成為更完備,具實戰之太極拳。並曾受益多位名師之指導,如鶴拳陳明崙師、自然門羅開明師、太極拳郭秉道師等之教導,期間皈依中國密宗 普力宏金剛大阿闍梨,修持佛法使其由佛學了解從練武到更深之身心解脫之理,增加心性之修養。並將陳式太極修補成十套,分五陰五陽之類別,完整其規範、模式。
李老師教學多年來,學員眾多,早在七十八年,已在劍潭活動中心指導華僑學習中國武術,經歷頗多,先後又在僑委會所辦的海外青年美加營隊教授功夫,劍潭社團班之陳式太極老師,文殊院太極氣功指導老師,成功大學太極拳社老師,聖功女中國術社老師。其本身又鑽研針灸、推拿、點穴,自創兩儀針法及太極行氣針,為民俗推拿經絡師,清華大學中醫社推拿指導老師。故成立於今,劈荊斬蕀,排除萬難,多有成就,教學眾多,利益眾生。對於保留固有文化遺產及造福群眾,多有助益,李老師李老師幾年來經驗累積之太極拳心得,陰陽圓融之謂妙,心懷太虛之謂空。剛柔並濟、動靜相交、抱元守一、萬法歸宗更是太極之不二法門,並視為社訓,以作軌範。
 
妙空武學 簡介...
中華妙空導引武術協會創立於民國八十一年,係由李章仁老師成立,原由於李老師對於陳式太極非常之喜愛,並且得名(明)師之指導,專精致力於中國傳統陳式太極拳內家拳法,感覺此陳式太極拳奧妙無比,對於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與社會大眾皆有助益,遂始傳授學生。成立中華妙空導引武術協會,希望有組織、有系統的傳授學生,以利推廣及發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h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