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纏絲之漫談(何佳修教練著)1995著
纏絲有三重
杜老爺常以來福線喻纏絲,章仁老師也說纏絲可分三重:

第一重是身體的大動作,是為地球繞太陽公轉;
第二重是手足軀體的擰轉,是為地球自轉;
第三重是螺旋氣沿周身手足軀幹纏繞,是為月球繞地球轉動。

這三重纏絲在成手時是同時存在的
其纏絲圈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正可斜 種種變化 各有妙用
纏絲的特點有許多層面 
如以螺旋的來福線圈加長發進的加速度與化勁接敵的距離
以掩手捶為例
發勁時力由足底蹬起 後足蹬地內扣 轉動腳踝 第一道加壓
腳踝一轉 脛骨承其力向內翻轉 帶動肌肉下端向外上端向內
如擰毛巾一般扭入 蹬直並帶動膝蓋扣轉 此為第二道加壓
膝蓋一轉直 大腿骨向內翻轉 帶動肌肉下端向外上端向內擰轉 
力道衝上腿根 帶動跨部向前鎖入 此為第三道加壓
胯一轉 腰隨之扭正 力道沿脊椎纏上 身體轉正時順勢經肩部揮出
此為第四道加壓
肩關節一轉 上臂骨帶動肌肉上端向外下端向內擰出 
肘節較為特殊 肘尖須鎖住朝下 不可過度外翻 此為第五道加壓
肘一鎖 小臂骨同樣帶動肌肉上端向外下端向內擰轉 手腕向內向前鑽出
此為第六道加壓

其中有個重點 各骨節內旋帶動之下 
各肌肉亦如同擰毛巾一般扭轉拉長
這種特殊的肌肉運動不同於重量訓練時較傾向直線的伸展
鎖鍛鍊出來的肌肉 功能作用亦自不同

前面所述是由後腳至前手的力道進行路線
是明顯的攻擊力
此外有一反向的 平衡的 增益的力道
在於前腳與後手的作用

與之同時 彼端胯骨向前擰送 此端則往回反向等距扣回
二者各劃一小弧 此端大腿骨帶動肌肉上端向外下端向內翻出
此時膝蓋須撐住 向前弓出 角度保持好 不可塌陷縮回
膝一頂出 小腿骨也是帶動肌肉上端向外下端向內擰開
前腳微扣 腳踝擰緊 腳趾抓地 分毫不移 將前腿之力鎖住不洩
彼端肩部隨身轉正時 此端肩部亦同時轉回
同於跨部 二者同時而反向等距 
大臂骨向外翻帶動肌肉上端向內下端向外擰轉
小臂骨易然 自腕至指伸直 肘尖貼腰後撞

所謂太極 所謂陰陽 其基本就在此
前手為陽後手陰 一引一發勢無敵
再看前手後腳骨向內扣
後手前腳骨向外翻
前者肌肉扭轉方向與後者相對相反而相成
如此才是陰陽相得的太極
骨肉螺旋扭轉的同時 內氣易然
後足內纏前足外纏 會於會陰
在纏上命門 沿軀幹纏至大椎雙分 
經肩井出巨骨 交叉纏至雙手 前手外纏後手內纏 陰陽互換為全纏
若同手同腳 則為半纏 注意不是全殘半殘??.一笑
先談到這兒

再來說化勁
一般武術防守之法不外

1. 不招不架 避開後給他一下 避不開或速度慢就只好給他打一下 嘻
2. 硬招硬架 或軟招軟架 他直來我橫迎 他橫來我直迎
可拍可點可碰可撞可硬可軟 接敵在一點
3. 採手 穿迎劃弧擒拿敵手
三者之間由有若干變化 多屬程度差異 本質相去不遠

後者則已有纏絲的味道
前者根本不接手 也不用談
第二者是藉一垂直的力道 破壞來勢 將之帶引擊偏
若直力來以直力相應 則是硬抗 力大者勝 前人之謂頂 並以之為病 
其實若能輕輕鬆鬆的頂翻對方 何嘗不能用頂
且若不稍知頂之味道 如何能化 多半會弄丟了
所謂不丟不頂是成手而言 初學練習中 不妨丟頂 該丟則丟 該頂則頂
岔題囉???
纏絲在接敵時 同樣也是運用此一垂直力
但運用的更巧更難
是在一搭到手後 借臂骨巧妙旋轉
貼住敵手 向前向上向外向下向內 一路劃弧貼擠鑽翻而入
並藉此螺旋線圈前進時橫切面上的離心與向心力的作用
沉附貼引搭在敵手身上 此中可生出諸般變化
就如同纏劍一般 腕一轉 劍身直絞進去
手臂亦然 
此時皮膚自然有一種粘著的力道 淺說是摩擦力
深一層則有吸附的內氣 自己身骨骼筋肉皮膚 一層一層纏出
再由對手皮膚筋肉骨骼 一層一層纏入 所謂己之意已入彼骨
自此可為聽勁之成焉
若得此要領 接手根本不必採抓 粘住即是
對手可任你搓弄 要方則方要圓則圓要扁則扁
如絞劍 不必用手 自然能將對方甩出
何以故
在接敵距離之延長
前述之招架 其接敵 自手敵手與相接之處 都在固定之一點
而纏絲則如滾筒般 不斷輾進去 由相接之一點
纏出一道來福線般的軌跡 其接觸之面向既大
附著力自然增加
聽聞某前輩與人推手 總會另對方疼痛難忍手足破皮
其實應該就是纏絲的作用 只是此位前輩應該推的是硬肢
因此將對手皮膚摩破或是故意給對方苦頭吃???.


這下水灌多了 就此打住
(其實這裡頭的東東真是寫不完的 尤其是涉及內氣螺旋與
丹田運轉的部分更是精采??希望大家多多補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zh57 的頭像
    azh57

    樂活養生 太極武術

    azh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