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纏絲之漫談(何佳修教練著)1995著
三談纏絲(二)
再說炮捶
炮捶似為陳家祖傳武藝 應較太極為早
但後來受太極的影響 其中又加入纏絲的味道
一般炮捶之打法多屬直來直往 重在落點的剛勁
陳氏炮捶則加入了螺旋的緊弛 造成有去有回的
能入能出的一個纏絲循環 以斬手為例
炮捶之劈拳並非純粹拳眼朝上立拳直劈 而是類似崩捶般
翻身舉手時將小臂外旋 劈落時則內旋
其落點時並非純粹靠肌肉繃住的力量定住
而是再加上肌肉扭轉到一定限度時 自然地轉回的反力彈回
另外 搬攔肘的例子則更明顯
一般所見的搬攔肘多是以肘為軸橫向發出 杜老此系則較強調立圓
是正而略斜 如此除腰胯擰力外 更用上沉墜勁
以右勢為例 左手向右採住敵手 略提右肘
右拳原拳心朝下向外劃弧 以肘為軸 滾動小臂
內旋下壓至拳心朝上 小臂擰緊 此時因全身各關節就正確定位
雖未伸到十分直 但自然展開到極處 全身勁道一齊繃住
右臂自然彈旋而回 無須另外使力拉起 向左探出採敵手接左勢
此與通臂劈掛之劈的異處有二 其一 炮捶之收發
在於纏絲一念之間 而此二者多半直劈而下 勢道雖猛
卻太過 易為敵所乘 需以靈活的身步法轉換 當然
此二拳術 練時如此 用時未必盡放 高手自當能發能收
轉換自如 其二 炮捶加入纏絲
接敵時可以滾掙彈圈連消帶打 若直來直往則易犯招架
前有一網友大醉俠 曾從康國良老先生學臂聖張策一系之通臂
演勢給李老師看時 老師教以加入纏絲的手法
後演給康老先生看時 老先生即要他將此一手法教與其他弟子
其時大醉俠不過從學數月 而其他弟子或有數年至十數年之久者
但不知可有其他門派之通臂劈掛亦加入螺旋的練法者
炮捶有單震雙震打法之分別 震指的是震腳
一般學炮捶入手 都是從單震開始 熟悉了勁道的收發
有了一定基礎之後 才開始學雙震的打法
炮捶既名為陳太第二路 也要合於陳太的道理
其發勁剛韌渾厚 看似直來直往 其實是將老架的圈子收斂
並將剛柔蓄發的間距收的更短更迅速 一彈即回
螺旋出入 纏絲不斷
炮捶中又有大四套捶 小紅炮捶等不同風格的套子
以大四套捶為例 其走位是打四隅方向 重橫勁
如甩鞭子 放長抽回 重在末端一點 打起來輕捷剽悍
落點剛脆 比起炮捶失之渾厚 刁鑽則有過之
三談纏絲(二)
再說炮捶
炮捶似為陳家祖傳武藝 應較太極為早
但後來受太極的影響 其中又加入纏絲的味道
一般炮捶之打法多屬直來直往 重在落點的剛勁
陳氏炮捶則加入了螺旋的緊弛 造成有去有回的
能入能出的一個纏絲循環 以斬手為例
炮捶之劈拳並非純粹拳眼朝上立拳直劈 而是類似崩捶般
翻身舉手時將小臂外旋 劈落時則內旋
其落點時並非純粹靠肌肉繃住的力量定住
而是再加上肌肉扭轉到一定限度時 自然地轉回的反力彈回
另外 搬攔肘的例子則更明顯
一般所見的搬攔肘多是以肘為軸橫向發出 杜老此系則較強調立圓
是正而略斜 如此除腰胯擰力外 更用上沉墜勁
以右勢為例 左手向右採住敵手 略提右肘
右拳原拳心朝下向外劃弧 以肘為軸 滾動小臂
內旋下壓至拳心朝上 小臂擰緊 此時因全身各關節就正確定位
雖未伸到十分直 但自然展開到極處 全身勁道一齊繃住
右臂自然彈旋而回 無須另外使力拉起 向左探出採敵手接左勢
此與通臂劈掛之劈的異處有二 其一 炮捶之收發
在於纏絲一念之間 而此二者多半直劈而下 勢道雖猛
卻太過 易為敵所乘 需以靈活的身步法轉換 當然
此二拳術 練時如此 用時未必盡放 高手自當能發能收
轉換自如 其二 炮捶加入纏絲
接敵時可以滾掙彈圈連消帶打 若直來直往則易犯招架
前有一網友大醉俠 曾從康國良老先生學臂聖張策一系之通臂
演勢給李老師看時 老師教以加入纏絲的手法
後演給康老先生看時 老先生即要他將此一手法教與其他弟子
其時大醉俠不過從學數月 而其他弟子或有數年至十數年之久者
但不知可有其他門派之通臂劈掛亦加入螺旋的練法者
炮捶有單震雙震打法之分別 震指的是震腳
一般學炮捶入手 都是從單震開始 熟悉了勁道的收發
有了一定基礎之後 才開始學雙震的打法
炮捶既名為陳太第二路 也要合於陳太的道理
其發勁剛韌渾厚 看似直來直往 其實是將老架的圈子收斂
並將剛柔蓄發的間距收的更短更迅速 一彈即回
螺旋出入 纏絲不斷
炮捶中又有大四套捶 小紅炮捶等不同風格的套子
以大四套捶為例 其走位是打四隅方向 重橫勁
如甩鞭子 放長抽回 重在末端一點 打起來輕捷剽悍
落點剛脆 比起炮捶失之渾厚 刁鑽則有過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