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氏太極拳頭套十三勢老架  起式(一) 何佳修~2003/05/22

無極式
1.雙足肩寬 內側平行 腳指微微施力 抓住地面
初覺足心懸空弓起 再以全身重量氣血下沉 覺令壓貼地面
2.頭正頸直 所謂虛領頂勁 脖子不可僵硬用力
須承脊柱上頂之勢 結結貫串 領上百會
3.舌上顎收 舌底上顎 古稱鵲橋 令任督二脈銜接 
可生唾液 又稱瓊漿 下巴須收 微有壓喉之勢
但不可過 蓋頭欲正下巴不可不收 且藉此一收之勢
可令頸直 而頸椎有上拔之意
4.沉肩墜肘 肩不可拱不可壓 自然鬆沉即可
肘不可張不可貼 自然攏住 雙手中指貼褲縫
微有下鑽之意
5.涵胸拔背 涵胸並非肩向前拱 拔背更非駝背
須放鬆自然 不過分挺胸 中氣飽滿後 自有體會
6.鬆腰垂臀 腰不鬆則不活 臀不垂則重心不沉
鬆腰垂臀才能讓全身重量氣血下達湧泉
7.尾閭中正 腰胯正 脊椎自上而下直立不偏
薦骨(尾椎)微向前合 不可向後突出
8.圓襠 襠要圓 兩大腿根不可夾 腎囊虛懸
微有上提之勢(另有練馬陰藏之功)
9. 兩膝似直非直 將近十分而不可全然挺立 勿令有重量卡在
膝間的感覺
10.呼應第一點則全身整勁卸落於足底 
隨呼吸上領下沉 以心意主導

太極拳對身體的要求大致如上 但各拳勢又有不同強調之重點
須視情況而調整

起式
第一動
承上 氣沉足心 雙手略向下鑽 吸氣時 雙手伸直翻轉
以肩為圓心 向前向上畫四分之一個圓 抬到肩平為止
正好吸完氣 手心向上 如捧重物
(補充一下手型 四只併攏伸直微捲 拇指上領 虎口張開
掌心勞宮穴略凹呈圓形 手中如捧一球)
吸氣時須從腳底將氣提起 延小大腿而上 微微提肛夾臀
將之送上脊柱 沿督脈一椎一椎向上頂起 初練時惟長強
命門靈台大椎等大穴較為清楚 慢慢而能節節貫串 尤其
白鶴亮翅一勢最為明顯(但初學者不必作此細部功夫 先將
大動作作標準即可) 至大椎時分為三道 一上百會 二出
肩井而向掌心勞宮(功夫到時 氣亦不行經穴 而走骨中
念動即至 無須鼓動 但非初練者可企及)

第二動
吐氣時 雙手由指尖至肘 曲肘水平下沉 如壓水面
氣由天突三會經壇中沿任脈歸丹田 或可直下湧泉 成大周天

第三動
承上 吸氣時 肘微開 雙掌提至胸前 翻掌向下
氣再領起 

第四動
承上 吐氣時 屈膝沉腰坐胯 雙掌下按
兩膝微開 坐落時將重量延脊椎尾閭大腿膝蓋小腿沉向足底
隨時調整尾閭 向下略向前提起 有些虛虛托住丹田之意  
兩胯骨則微向前合住
雙手下按時 先延胸腹按落 至腿根時 順大腿向下向前推出
不可過於貼身 也不可超過膝蓋 塌腕立掌 指尖上翹
但不可僵死(但凡曲伸不可超過九分) 此時指腹會有麻漲的感覺
氣則住於丹田或湧泉

以上所述行氣法是以週天搬運法為主
利於丹田溫養 可與收式由全套中分出單練
一起一收 養氣練氣
再進一步則有上行氣下行氣達於四梢(百會湧泉勞宮)之法
但須氣足後才容易練 否則容易洩氣
至於底下的拳式 多以丹田運轉法為主
訓練纏絲螺旋行氣

 
所有拳勢 定勢之成 必定上下四方 皆得平衡 且有充實飽滿
的感覺 足下生根 頂若懸髮 週身關節交叉平行皆得相對之張力
即為朋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h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