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傳陳式太極拳協會
http://www.kongfu.org
http://www.wretch.cc/blog/vadjra
E-mail:kongfu@tomor.com
推拿手法運用原則
Copyright by 李章智著2000.04
推拿手法在操作時,總有一般性的原則可以依循,原則的目的是為了能達成最有效的治療,避免不當的操作造成損傷,以至於舊疾未除又添新病,或是增加了副作用。
原則的產生是經驗的累積,所以有一般性與個別性,個別性的原則各門各派不同,通常是對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手法使用。今舉二例供參考,如山西 雁門趙輯庵所云:血病宜多摸、氣病宜多剁筋縮不舒宜多伸、行動不利宜多活、骨節屈伸不利宜多抖、癥瘕積聚宜多推、油膜礙障宜多拿、氣道不順宜多敲、閉結脹滿宜多廣、神志誤用宜多意。廣西 黃敬偉 理筋療法原則︰桿皮理腠法、按筋抑庳、揉筋緩節法、轉扳歸位法、從筋治骨法、舒筋減壓法。
一般性的原則是指手法操作的輕重而言,太輕則達不到氣血運行、推筋動骨之效,無法治病;太重則易傷筋骨氣血,明代、張介賓曾指出太重手法的流弊:今見按摩之流不知利害,專用剛強手法,極力困人,開人關節,走人元氣,莫此為甚…非惟不能去病,而適以增害,用若輩者,不可不為知慎。
由輕而重、由重而輕是一般性推拿手法運用的原則。手法的運用與運動原理相似,先以熱身使氣血筋骨活絡,是先與輕手法可以使身體與心理有接受治療的準備及舒通經脈、肌肉舒展。繼而可以做劇烈運動,如治療手法給予適當的刺激,可行剛強或是整脊手法,達到治療效果。最後則做緩和運動,使身體狀態趨於正常,此時如同再施以輕手法安撫神經、舒緩肌肉、流暢氣血。
假如不先行輕手法,逕行重手法治療,因為氣血未暢通、肌肉未舒展、筋骨未活絡、關節未鬆弛,則易傷筋骨氣血,損肌肉關節。常見手法有扳法或是整脊手法,所以有句話說:整脊不鬆肌、易傷筋。以重手法做完治療,此時身體易因強刺激引起肌肉痙攣造成疼痛,這個疼痛可能在隔日才發生,而且會持續二、三天,嚴重的話甚至達到一個星期。患者可能對施術者失去信心,因此在重手法做完治療必須加以輕手法安輔神經,鬆緩肌肉、舒暢氣血。這樣才能使得一個推拿療程圓滿。
當然若是放鬆性的按摩,在過程中就不會出現強刺激的重手法,去造成肌肉痙攣產生疼痛,由輕而重、由重而輕的原則就不這麼的強調了。在治療性的推拿手法中為什麼須要出現重手法呢?因為刺激度不夠就難以按摩到深層的肌肉筋骨了,而且血液循環無法改善,神經機能的調整不足,那麼治療的效果便大打折扣了。但是這個重手法並非是粗暴的、傷害性的手法,而是一種治療性的、必要性的手法,譬如點穴在武術上是有破壞性的,但是在推拿上是刺激經脈達到治療效果。反關節的動作在武術上是擒拿、是制敵的,在推拿上是一個整復的動作,是一個舒展關節的動作,醫療與傷害差異甚大,須謹慎分別。最後要說明的是由輕而重、由重而輕的原則,不僅是指一個單一的治療過程,在一個推拿程序中是輕、重、輕、重的手法不斷的交替,以輕開始,以重為刺激,以輕做緩和。


推拿手法的治病機理
推拿手法不是摸摸捏捏、敲敲打打就可以糊里糊塗的把病治好了,推拿手法可以把疾病治好,是有它的治病理論,陰陽五行理論、經絡臟腑學說,所以才能治療各種疾病,不論是傷骨科、內科、兒科或是婦科。
自古以來推拿就是一種治病的手法,靈樞 九針論篇:「…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以按摩醪藥…」,唐 六典︰「…推摩可除八疾,寒、暑、溼、飢、飽、勞、逸…」。這說明了推拿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病有陰、陽、虛、實、寒、熱、表、裏。其致病之因有三:一、外因,二、內因,三、不內外因。手法之所以能對症施治,乃因其可以補可以瀉,或溫或清或汗。手法治病的機理以補瀉最為重要,故以下討論手法補瀉的原理。
在談補瀉前,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致病的三因,所謂三因有二說,一是金匱要略云︰「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雍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二是宋代陳無澤所言,風、寒、暑、溼、燥、火,六淫也,病從外來為外因;怒、喜、憂、思、悲、恐、驚,七情也,病從內生為內因;飲食、房室、跌仆、金刃所傷,與邪氣情志無關者,為不內外因。
推拿手法的補瀉原理與針灸之補瀉相同,以迎隨補瀉、抑彼注此為主,因此了解經氣的走向非常重要的,現在就經氣的走向以及各式各樣補瀉一一說明。
一、 經氣走向:經氣是經脈之氣,來自先天原氣與後天氣相合,皆起於井穴,經營做用在一條經脈上,十二經經氣均由四稍指趾走入體內。故由四肢推向身體為補法,從體內推摩到手足是瀉法。左轉為補法,右轉為瀉法,不分陰經或是陽經。
二、 筋經走向:十二筋經受十二經脈經氣的涵養,其皆起於手足末端之爪甲,行經四肢關節,曲折環轉,終於頸項頭面,然而與臟腑不相連。其補瀉原則同經氣,在筋骨酸痛症、肌肉氣結不通,傷骨科多用此補瀉原則做手法治療。
三、 精專之營氣:精專之營氣走向,手三陰由胸到手,手三陽由手至頭,足陽楊由頭走足,足三陰由足回胸腹。一晝一夜一周於身,於各經各留一時辰,與該經之經氣相合,此時經脈之氣最旺,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由此演出,一般針炙之迎隨補瀉即依此走向配合,如由少陰心經手臂推向手掌是補心氣,反之是瀉心火,可以治失眠。陽經左轉為補法,右轉為瀉法,陰經反之。
四、 營衛偕行之氣:在靈樞中稱為五十營,男子行陽蹻,女子行陰蹻。每日寅時與精專之營氣會於手太陰肺經,在二十八脈的運行男子如下:午前先順行左邊經脈,後逆行右邊經脈,共二十五次;午後先順行右邊經脈,後逆行左邊經脈,共二十五次。女子反之。此法做為補瀉頗為繁瑣,簡而言之男子午前,左手陽經、右手陰經、左腳陰經、右腳陽經,以及督脈均是左轉(順時鐘方向)為補法,右轉(逆時鐘方向)為瀉法,午後反之。
五、 呼吸補瀉法︰呼氣下按為補法,吸氣下按為瀉法。
六、 疾徐補瀉法︰慢按快速鬆手為補法,快速按緩緩鬆手為瀉法。
七、 強弱補瀉法︰強刺激的手法為瀉法,弱刺激的手法為補法。
八、 離向心補瀉法︰離心推拿的手法為瀉法,向心推拿的手法為補法。此處所言之離向心,其意有二︰一、以身體心臟為中心;二、以患處為中心。
以上就常見的一些補瀉法的理論和原則做介紹,至於溫法、和法、清法等,是針對不同的病情,施以不同的手法,如感冒身體畏寒,此時用擦法或推法於太陽膀胱經,使身體溫熱不再感到寒冷,這就是溫法。患者常感到胸脅鬱悶、口苦,用摩法疏通肝膽二經,即是和法。外感發熱,推拿大椎穴、曲池穴,以清熱降火,是清法也。這些是根據臨床病情的不同,靈活運用手法,辨症施治以達病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h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