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傳陳式太極拳協會
http://www.kongfu.org
http://www.wretch.cc/blog/vadjra
E-mail:kongfu@tomor.com
刮痧療法簡說
All rights reserved
李章智著2000.03
痧之簡介:
刮痧療法原是中醫外治療法,因受穢濁、疫氣而得痧,以此法治之。現在隨著醫學的發展,臨床的適用範圍也隨之擴大,如筋骨酸痛、內科、婦科等疾病。
在歷史上最早有關「痧症」的記載可見於元.楊清叟撰.明.趙宜真集【仙傳外科秘方】。在【急救痧症全集】卷上對「痧」有所解釋:「痧者,厲氣也,入氣分則作腫作脹,入血分則作蓄為瘀,遇實積痰火則氣阻血滯,最忌熱湯熱酒。」【古方選注】:「痧者,寒熱之溼氣,皆可以為患,或四時寒溼,凝滯於脈絡;或夏日溼熱,鬱遏於經隧;或鼻聞臭氣,而阻逆經氣;或內因停積,而雍塞府氣,則胃脘氣逆,皆能賬滿作痛,甚至昏憒欲死。」這裏解釋了痧症的形成各種原因也提及痧症的禁忌。
【痧症全書、論痧】:「古無痧字,…曰乾霍亂,亦名絞腸痧,…熱痧,系暑熱、穢溼內阻,經脈、腸胃雍閉為患。寒痧,多由寒溼中阻,陽氣被遏,升降失常…可內服、外治…痧在肌膚,當刮即刮,刮在血絡,當放即放,痧在腸胃當於內治。…痧症之候緩解後,飲食忌驟食過飽,以清淡易消化之為佳,以免傷脾胃,致病情復發,痧症愈後應以益胃健脾,少食厚味,注意調攝。」此書不僅說明了痧症的成因,也提到痧症的種類與治則,以及愈後的保健。
出痧手法種類:
清.郭志邃【痧賬玉衡】︰「…痧毒在氣分者刮之;在血分者刺之;在皮膚者焠之;痧毒入腑者宜簜滌功逐之。」「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刡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痧,用食鹽易以水擦之。」經過時空的演進對於出(放)痧的種類也就多了,出血性的放痧如刺十宣、開四門則歸絡刺(放血)以下就不做介紹了。
1. 刮痧:使用湯匙、硬幣、牛角板、薑、水晶、琥珀等刮痧器,蘸用適當的介質,在一定的肌膚部位進行手法,使痧從肌膚透出。
2. 抓痧:用五指抓拿一定的肌膚部位,速度要快,力道要穩,使痧[迅速發出。
3. 扯痧:屈食指、中指,或二指相對,拉扯一定的部位,提扯時要快速。
4. 挾痧:在一定的位置使用二指或掌指相對用力挾捏,雙手並不離開肌膚,此法亦有醒腦救厥之效。
5. 揪痧:以手指拿捏於定位,繼而左右旋拿提,使肌膚呈現暗紫紅色。
6. 擠痧:以兩指相對擠壓一定的部位,在反復擠壓後即可出痧,一般常用於頭額或胸部。
7. 拍痧:用手沾冷水或白酒,連續拍打,此法可使循環不良微細血管破裂,出痧範圍甚廣。
8. 放痧:又稱挑痧,即使肌膚出痧之後,在深暗斑點上使之出血。
9. 間接刮痧:在施以刮痧部位之上,以毛巾或布覆蓋,再用刮、扯、揪等法,一般多適用於兒童和年老體弱者。
10. 焠痧:燈芯蘸油點燃後,在患者皮膚痧點燃燒,動作要快,往往會聽到爆裂聲。此法多適用於寒症,且皮膚上有出現小紅痧點者。
http://www.kongfu.org
http://www.wretch.cc/blog/vadjra
E-mail:kongfu@tomor.com
刮痧療法簡說
All rights reserved
李章智著2000.03
痧之簡介:
刮痧療法原是中醫外治療法,因受穢濁、疫氣而得痧,以此法治之。現在隨著醫學的發展,臨床的適用範圍也隨之擴大,如筋骨酸痛、內科、婦科等疾病。
在歷史上最早有關「痧症」的記載可見於元.楊清叟撰.明.趙宜真集【仙傳外科秘方】。在【急救痧症全集】卷上對「痧」有所解釋:「痧者,厲氣也,入氣分則作腫作脹,入血分則作蓄為瘀,遇實積痰火則氣阻血滯,最忌熱湯熱酒。」【古方選注】:「痧者,寒熱之溼氣,皆可以為患,或四時寒溼,凝滯於脈絡;或夏日溼熱,鬱遏於經隧;或鼻聞臭氣,而阻逆經氣;或內因停積,而雍塞府氣,則胃脘氣逆,皆能賬滿作痛,甚至昏憒欲死。」這裏解釋了痧症的形成各種原因也提及痧症的禁忌。
【痧症全書、論痧】:「古無痧字,…曰乾霍亂,亦名絞腸痧,…熱痧,系暑熱、穢溼內阻,經脈、腸胃雍閉為患。寒痧,多由寒溼中阻,陽氣被遏,升降失常…可內服、外治…痧在肌膚,當刮即刮,刮在血絡,當放即放,痧在腸胃當於內治。…痧症之候緩解後,飲食忌驟食過飽,以清淡易消化之為佳,以免傷脾胃,致病情復發,痧症愈後應以益胃健脾,少食厚味,注意調攝。」此書不僅說明了痧症的成因,也提到痧症的種類與治則,以及愈後的保健。
出痧手法種類:
清.郭志邃【痧賬玉衡】︰「…痧毒在氣分者刮之;在血分者刺之;在皮膚者焠之;痧毒入腑者宜簜滌功逐之。」「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刡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痧,用食鹽易以水擦之。」經過時空的演進對於出(放)痧的種類也就多了,出血性的放痧如刺十宣、開四門則歸絡刺(放血)以下就不做介紹了。
1. 刮痧:使用湯匙、硬幣、牛角板、薑、水晶、琥珀等刮痧器,蘸用適當的介質,在一定的肌膚部位進行手法,使痧從肌膚透出。
2. 抓痧:用五指抓拿一定的肌膚部位,速度要快,力道要穩,使痧[迅速發出。
3. 扯痧:屈食指、中指,或二指相對,拉扯一定的部位,提扯時要快速。
4. 挾痧:在一定的位置使用二指或掌指相對用力挾捏,雙手並不離開肌膚,此法亦有醒腦救厥之效。
5. 揪痧:以手指拿捏於定位,繼而左右旋拿提,使肌膚呈現暗紫紅色。
6. 擠痧:以兩指相對擠壓一定的部位,在反復擠壓後即可出痧,一般常用於頭額或胸部。
7. 拍痧:用手沾冷水或白酒,連續拍打,此法可使循環不良微細血管破裂,出痧範圍甚廣。
8. 放痧:又稱挑痧,即使肌膚出痧之後,在深暗斑點上使之出血。
9. 間接刮痧:在施以刮痧部位之上,以毛巾或布覆蓋,再用刮、扯、揪等法,一般多適用於兒童和年老體弱者。
10. 焠痧:燈芯蘸油點燃後,在患者皮膚痧點燃燒,動作要快,往往會聽到爆裂聲。此法多適用於寒症,且皮膚上有出現小紅痧點者。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