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式太極拳各家掩手肱捶之研究比較(一)

指導 李章智 研究生嚴介廷 All rights reserved 2006/1/10
中華妙空導引武術協會
中華古傳陳式太極拳協會
www.kongfu.org
壹.前言
中國武術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而其中的太極拳是箇中翹楚,太極拳幾乎成為中國武術的 代表。中國武術技擊法中含有遠用腳踢、手打;近用摔、拿的技巧,太極拳招式圓柔,講求四兩撥千金以柔克剛的技巧,鮮有發勁剛猛的招式或動作,在諸家太極中以陳式太極拳顯而易見其套路渾厚有勁且具攻擊性,而其中在以手部為攻擊動作的招式,以陳式太極拳之『掩手肱捶』最為顯著,這更是其他派別太極拳中所少見的手部技擊動作,『掩手肱捶』有其特有的發勁,且明顯的此一招式因為陳家太極拳時空的演變,習者的心得不同,因此這一招式雖然可能名稱相同但是運用勁的方式、出拳的路線、技擊的技巧而有所不同,因此嘗試對陳式太極拳各家『掩手肱捶』做一研究比較。

貳.歷史
陳式太極拳,原名陳氏太極拳或陳家太極拳,明清時代為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家族獨有之拳法,故以此名之;民國以後始廣為流傳,多有外姓者習之並各具其特色;因其拳法表現比起其他太極拳,可見較多剛猛部份,獨具一格,因不再為家族性拳法且習者或敎授者非姓陳,故稱陳式太極拳。
關於太極拳的源流,各方說法不一,其皆自稱為正統,在此並不予以討論,但參考陳家溝與趙堡鎮之說法(見陳鑫所著之陳氏太極拳圖說、杜元化所著之太極拳正宗、及王海洲與嚴翰秀編著之杜元化太極拳正宗考析;參考文獻一,附錄陳氏家乘、參考文獻二,太極拳溯始、參考文獻三,【太極拳正宗】內容的分析一.源流)無論是蔣發師事陳王庭或蔣發傳至趙堡鎮,是陳清平傳至趙堡鎮也好、陳敬柏至趙堡鎮學習也罷,可確定的是兩地皆在河南省溫縣,地緣上非常接近,也常見人們在兩地間遷徙,如陳敬柏與陳清平皆來自陳家溝,故在武術的交流上並非不可能,想來在太極拳的關係上極為密切;且由套路招式的名稱及定姿,雖勁道不盡相同,但招式可謂大同小異,也因此在此吾人將之一起提出討論。

至近代的陳式太極拳的發展主要從清朝末年開始說起,當時陳家溝族長陳延熙(陳氏第十六世)在因緣際會下結識了清朝官員杜嚴(光緒三十年中式甲辰恩科第十一名進士,以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入進士館,奉派赴日留學,法政大學畢業,歸國後改授翰林院編修,京師豫學堂監督,調回籍,籌備咨議局,被選為議長,為陳鑫所著之陳氏太極拳圖說寫序之;參考文獻四,杜公 毓澤宗師行述),並與其姪陳名標先後擔任杜家護衛並兼任家庭拳師(參考文獻五,杜師毓澤略傳),將陳氏太極拳傳予杜嚴之子杜毓澤。民國以後杜毓澤輾轉至台灣,並在台灣傳授陳式太極拳。
而在大陸方面於民國十七年由旅居北平之河南同鄉會邀請陳發科(陳氏第十七世族長,陳延熙之子)至北平傳授太極拳(參考文獻五,太極拳起源、參考文獻六,附錄四 太極拳之戀-紀念福生師),自此諸多武術家始睹陳氏太極拳本來面貌;此後陳式太極拳自陳發科手中聲名大噪,北平、天津、南京等地始廣為流傳陳氏太極拳,形成今日大陸方面陳式太極拳的主流。
目前陳式太極拳的系統,吾人大致上將之分為二:老架、炮捶系統與小架、新架系統。


一. 老架、炮捶系統:主要為陳長興(陳氏第十四世族長,確立老架、炮捶者)流傳下來的系統,其中包括陳家溝方面的陳發科及之後的陳照丕(18世)、陳照奎(18世)、洪均生(18世)、馮志強(18世)、顧留馨(18世)、王鶴林(18世以後到台灣)、潘詠周(18世以後到台灣)、陳小旺(19世)、陳正雷(19世)、王西安(19世)、黃康輝(19世)等人,與台灣方面的杜毓澤及之後的王嘉祥(18世)、李章仁(18世)、徐紀(18世)等人。
二. 小架、新架系統:主要為陳有恒、陳有本(陳長興之弟,確立小架者)流傳下來的系統(另一說法為趙堡鎮蔣發流傳下來的系統),其中包括陳家溝(另一說為趙堡鎮)的陳清平及之後的陳鑫、陳子明、陳立青、陳名標、和兆元、李景延、楊虎、張國棟、張隨勝、任長春、杜元化、杜毓澤、范春雷等人。

註:杜毓澤師事老架系統陳延熙大宗師與新架陳名標宗師,是少數同時習得兩系統的外姓弟子之一;而跟據陳立清的說法(參考文獻七,序言),在陳家溝人們普遍習得老架、炮捶系統,而陳家溝的小架、新架系統傳承不多,造成陳家溝習得小架、新架之人往往也習得老架、炮捶,身兼兩系統之武藝。
參.文獻節錄
為比較各家太極拳之掩手肱捶招式,在此先列出各家關於掩手肱捶招式之文獻,同時在之後的部分會對此加以比較與說明。

參考文獻一,『陳氏太極拳圖說』:
第十一勢演手肱捶
左手在前微摳住手,手腕向西做右手應照勢。右手從下涉起向上、向後、再向前擊入左手腕中,右手背朝上,向下合住打用力。然右手貪前擊打,不若兩手俱在。左肋外去肋七八寸遠,右手合住勁,用周身全力、用拏勁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問此勁由何發起?曰:右足踏好,勁由腳後跟、越腿肚、順脊上行、串至右肩臂轉過、由肐膊背面前運至手背,故合住勁打有力。然雖勁由腳跟起,其用本在心,心機一動,中氣即由丹田發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於此。至于擊人,則視人之遠近;遠則展開肐膊可以及人,近則肐膊不能展開,故用屈肘合捶打,極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擊者即跌倒,此為上乘。蓋遠擊易,近擊難,故得多下工夫纔能如是。

取象
上勢取復陽之初生也。此勢取震雷在地中者,終必發洩於外。震上震下,全身皆如雷不可近,而手其最著也。不擊則已,一擊則震驚百里,一右手進可擊,退可守外,可為一身之主勁。曰: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其演手肱捶之象,之謂乎因是以取。
七言俚語
鍊就金剛太極尊 渾身合下力千斤
勸君智勇休使盡 剩下餘力掃千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h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